该项目位于上海的艺术文化地标建筑——上海大剧院一楼。运用“全息声”技术,赋予60米的长廊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交互式的音画感受,呈现上海大剧院独有的全息沉浸式声音体验。同时,将原本功能单一的长廊进行了功能延伸,能够举办T台秀等活动、演出。
上海大剧院全息音乐长廊展厅两侧安装的88个高品质的sE品牌的定制音箱及全息声音频设备,使听众们现场感受了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在特定空间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丰润充实的声学效果,有助于改变人们以往听音赏乐的习惯,建立起一种新的体验方式。
国内首个专业化、多功能的实验戏曲剧场,“黑匣子”通过11块升降舞台、14块投影透声幕、侧幕等升降调节形成6种基础模式的舞台形式,包括单面式舞台、双面式舞台、中心式舞台、伸出式舞台、报告厅模式、多功能厅模式。 剧场配备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四维全息声”音频系统。舞台可以任意组合,适合各种表演形式,不仅为戏曲内容的创新演绎提供了展示的空间,而且打破了演员和观众的界限,给观众带来新的沉浸式感官体验。
长江剧院黑匣子
2014年9月6日,上海交响乐团以其独特的“厅团合一”的全新面貌崭新起航——国内首座“全浮建筑”,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横空出世。由费迪曼逊四维团队为其度身打造的5.1环绕后期制作室及全息音频后期制作室,更使其成为了 全球首个拥有“全息声”后期制作功能的音乐厅。
“四维全息声”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交响乐团实况演出的录制以及3D后期混音双功能。在全息音频后期制作室里录制的交响乐,能保证听众在各个位置都能听到最佳的音效,同时能感受到不同乐器演奏时所在的不同方位,享受到极致的革命性听音体验。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项目
剧场
院校
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实验室
经过现场建声环境的勘测,结合对听音效果的预期以及四维全息声技术对扬声器设计和选型技术标准的解读,主要涉及最大声压级、指向性计算、一致性要求等几个方面,费迪曼逊四维团队最终采用了sE品牌的定制全息扬声器阵列。
为了保证最好的体验效果,让观众和来宾能够真正感受“沉浸式”的体验,接触“来自明天的声音”——四维全息声,现场安装的sE品牌的定制全息声扬声器除了需要有一定的指向,覆盖听音区域之外,也不能被长廊顶部定制的吸声模块遮挡声线,因此外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原始教室的室内声场环境存在较严重的声缺陷,建筑尺寸约7m*7m*3.5m,存在驻波问题。设计采用 “非对称式”的模块化声学处理方案,通过吊顶吸声、低频陷阱、扩散等声学模块调节室内声场。
在室内设计方面,费迪曼逊四维团队采用起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黑盒剧场”风格,黑色的墙、顶饰面融合红色的桁架结构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设定不同的朴素、简洁的灯光模式,从功能和色彩上达到设计要求。
运用桁架结构,音箱可进行任意数量、高度、角度的设置。14只sE Munro Egg 150与1个Genelec 7060B音箱摆成14.1的设置,兼容了电子音乐八声道制式、模拟3D Neo:X制式、5.1/7.1环绕声制式与两声道立体声制式。有源音箱功放外置的系统设计方案,可在功放音箱精确匹配的前提下,分路调试音箱的声学参数。
同济大学多媒体音视频交互实验室
本案例位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实践楼的二层,是一个集实验创意、制作平台、动态影像捕捉功能于一身的前沿实验室。实验室内兼容电子音乐、传统音乐等不同风格的演出,并能够将影像、声音、灯光有机结合,通过研究者的动作,控制各种媒体,与艺术作品交互。 费逊迪曼四维团队负责该实验室的音频系统,及室内声学设计。
室内设计上,采用了以灰色为主的室内设计解决方案。在顶面和侧墙面分别安装了黑色,和灰色圣桑(ZSOUND)声学模块,这样的颜色选择便于聚焦视觉,避免了颜色反差和颜色失真。
隔声设计方面,由于实验室周围环境较为安静,仅仅使用了一堵分隔的移动隔断门,一方面可以进行功能区的分割,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这两个区域在单独使用时的相互影响。
声学处理上,为了使该实验室兼容各种音乐形式和表演形式,费迪曼逊四维设计团队赋予了该实验室“可变声场”的理念——成为本次案例的最大亮点。房间的右侧安装了20个电动控制的特殊声学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声场需求进行360度全向的角度调整,即有固定的角度选择,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精确到每一度,最大混响时间变化范围为0.6秒至1.0秒。
系统配置方面,实验室采用了8.1环绕系统,呈米字型排列,实现4声道和8声道交互,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进行电子音乐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3D音画研究所实验室
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魔法音乐盒
费迪曼逊四维团队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打造的魔法音乐盒是一个音乐互动装置,旨在通过音乐互动装置,激发体验者对于音乐的兴趣。让体验者在玩中体验音乐、学习音乐。体验者可以通过魔法音乐盒,了解到不同风格的音乐,识别许多乐器的声音,让音乐学习充满乐趣。可供多人同时体验的互动设计,还可增进协作,提升互动体验感。
演出
魔都版《魔笛》是国内首次将“模糊剧场”的概念应用于户外的演出,上海大剧院开创了“先河”。通过“四维全息声”技术,在听觉上模糊了舞台与观众的界线,打破了“皇帝位”的局限,让每一位观众置身在一个户外再造的剧场声学空间中,并能获得准确的声像定位。这不仅是演员与观众有机融合的沉浸式观演体验,更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本次演出共使用了124只sE Acoustics定制的全息声扬声器阵列,12只Full D定制舞台返听扬声器系统,2台四维全息声扩声系统引擎,1台四维全息声电子声罩引擎,根据乐队的编制以及歌剧的特点,使用了sE Electronics、sE Neve等超过100支的专业麦克风进行拾音。
大剧院魔笛
四维全息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应用于舞台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现场演出。舞台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启了剧场演绎形式的新篇章,主创团队打造了梦幻的数字化剧院。
费迪曼逊四维团队担任了全息声技术合成的工作,在收到音乐和音效的分轨文件以后,会先铺设一个场景的氛围,然后将声音分轨进行分组,或者单独在X、Y、Z轴空间中进行摆位以及声路径的设计,最后进行整段音乐、音效的整体平衡,混响的处理,声压级的调节等等。经过以上的全息声技术合成,得以实现让观众沉浸在最佳的四维全息声体验和剧情的情感之中。
全息声舞台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与费迪曼逊四维共同主办,于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上演。
演出现场配备了107个音箱,分3层来排布。完美实现了“触手可及”的精确声音定位,包括纵向高度定位的声音效果——如雷声、雨声等。
同时,这是中国内地首次将“全息声”技术与舞台艺术相结合,赋予了古老昆曲现代、时尚的新元素。
张军“水磨新调”四维全息声音乐会
该全息声实验室除了在学科前沿进行探索与实验之外,还在录音艺术学科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可以进行多格式的录音、制作、回放,并与视觉艺术有机融合,进行即时呈现。
费迪曼逊四维团队还与中国美术学院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音画双3D动画作品《孟姜女》。
上海大剧院全息音乐长廊